跳至內容

禪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菩提達摩慧可
禪宗
漢語名稱
漢語
字面意思坐禪立名
別稱
漢語達摩宗、佛心宗
日語名稱
漢字
舊字體

禪宗大乘佛教流傳於東亞的一支佛教宗派,由南天竺禪師菩提達摩(一作達磨)傳至中國。禪宗原本是指以「坐禪」為中心的修行集團,後來專指達摩一系的禪修集團[1][2]。達摩的禪宗經牛頭法融黃梅弘忍的發展,大成於六祖曹溪惠能,成為一支具有獨特精神意趣的宗派,又稱達摩宗佛心宗宋朝以後,禪宗以自家為「宗門」,餘宗稱「教門」。宗門一詞出自禪林,據《楞伽經》所說「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自稱為「宗門」[3]

在中國歷史,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臨濟宗黃龍派楊岐派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參話頭念彌陀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4]。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響。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禪宗祖庭為嵩山少林寺[5]、黃梅東山寺[6]、曹溪南華寺[7]

歷史與譜系[編輯]

宗寶本《六祖法寶壇經》所記禪宗祖師(南宗譜系):菩提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

杜朏《傳法寶紀》所記禪宗祖師(北宗譜系):菩提達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8]、神秀。

李華《故左溪大師碑》所記禪宗源流:

  • 菩提達摩禪師,傳楞伽法。八世至東京聖善寺弘正禪師[9],今北宗是也。
  • 又達摩六世至大通禪師,大通又授大智禪師,降及長安山北寺融禪師[10],蓋北宗之一源也。
  • 又達摩五世至璨禪師(應作「忍禪師」),璨(應為「忍」)又授能禪師,今南宗是也。
  • 又達摩四世至信禪師,信又授融禪師,住牛頭山,今徑山禪師承其後也。

現存禪宗最早的西天法統說紀錄,出自689年的《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文中引〈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經統序〉云佛陀傳法阿難,阿難傳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行狀又稱菩提達摩紹隆此宗,入魏傳授其法[11][12]

譜系[編輯]

  禪宗
  南宗日語南宗
  北宗日語北宗
禪宗衍生宗派
初祖
達摩
(?-?)
二祖
慧可
(487-593)
三祖
僧璨
(?-606)
四祖
道信
(580-651)
五祖
弘忍
(602-675)
牛頭法融
(594-657)
牛頭宗
南宗日語南宗六祖
慧能
(638-713)
北宗日語北宗六祖
神秀
(606-706)
永嘉玄覺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南陽慧忠南宗七祖
真宗菏澤神會
菏澤宗
北宗七祖
大慧普寂
義福
石頭希遷
石頭宗
馬祖道一
洪州宗
南印一行
真言宗
道璿
藥山惟儼招提慧朗天皇道悟南泉普願百丈懷海
雲巖曇晟龍潭崇信趙州從諗溈山靈祐
溈仰宗
黃蘗希運
洞山良價
曹洞宗
德山宣鑑仰山慧寂臨濟義玄
臨濟宗
曹山本寂雪峰義存南塔光涌興化存獎普化
普化宗
雲門文偃
雲門宗
玄沙師備南院慧顒日語南院慧顒
香林澄遠羅漢桂琛風穴延沼日語風穴延沼
清涼文益
法眼宗
首山省念
天台德韶汾陽善昭
石霜楚圓
楊岐方會
楊岐宗
黃龍慧南
黃龍宗
白雲守端東林常總
五祖法演
圜悟克勤
大慧宗杲虎丘紹隆
佛照德光日語仏照徳光天童曇華
大日房能忍日語大日房能忍
日本達磨宗日語日本達磨宗
密庵咸傑
佛地房覺晏東山覺晏
破庵祖先
無準師範
雪岩祖欽
高峰原妙
中峰明本
千巖元長
萬峰時蔚
海舟普慈
寶峰明瑄
天奇本瑞
無聞明聰
笑岩德寶
幻有正傳
密雲圓悟
牧雲通門
隱元隆琦
黃檗宗
木庵性瑫

宗義概述[編輯]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像,上方文字為禪宗理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由日本書法家白隠慧鶴

禪宗的「禪」字由梵語禪那」(dhyāna)音譯而來。禪那是六波羅密之一,意譯為「靜慮」、「思維修」[13]。定(三摩地)是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緣一對象作思惟而達到心一境性。禪那一詞指色界諸定的境界而言。

有兩種進入禪那境界的方法,也就是奢摩他(Śamatha,寂、止,屬定學)與毘婆舍那(vipaśyanā,照、觀,屬慧學[14]禪宗把禪視作定、慧之通稱,修悟佛性(本來自性清淨心)的方法。[15]

禪宗祖師為令學人悟入第一義諦真如佛性、自性清淨心),會運用特別的教學方法引導,稱作「機鋒[16]。其要旨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禪宗於教門外別有所傳,不假文字,直指清淨本心,令見佛性開悟[17][18] 。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印度源流[編輯]

達摩禪法,以習《楞伽經》為主,與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著很深的關係。

說一切有部的修行觀[編輯]

佛教從釋迦牟尼開始,就追求著如何脫離輪迴,進入沒有苦惱的自由境界(涅槃)的方法。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即稱為證悟,又稱菩提,或覺(bodhi)。證悟又分成聲聞弟子的初步證悟,與佛陀的最終證悟〈正等正覺,samyak-saṃbodhi〉等不同的位階。

說一切有部將聽聞、思惟佛陀所說的教理,稱為聞慧和思慧。在聞慧和思慧之後,必須真正實踐與體驗到佛陀的教理,這個過程稱為修慧。在修行過程中,會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證悟,分成須陀洹(得法眼淨)、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到了最後,脫離一切煩惱的最終證悟,稱為阿羅漢果或無學果,得此證悟的聖者即是阿羅漢,或稱漏盡者。

藉由修行五停心四念住,進入禪那,觀察五蘊無我,斷除煩惱,得到證悟。

中觀學派的修行觀[編輯]

龍樹為開端的中觀派,觀察一切法——生滅的、不生滅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但唯假名(假施設義),依緣起相待而有,而自性畢竟空。

唯識學派的修行觀[編輯]

唯識派主張「境空識有,萬法唯識」,一切現象都是以阿賴耶識為所依,因三自性而變化顯現。修行方法是依妄分別識的有,遮遣外境的非有;再依外境的非有,了悟識也不可得──最終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唯識學分成真心與妄心兩派。真心一派特別強調如來藏的作用,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唯識派傳承,即地論師,與真心一派相近,主張心性本來清淨,但因外在煩惱才不清淨。透過修行淨除煩惱,即能找回這個本來的清淨真心。妄心派主張心性是帶有煩惱的雜染,唯妄非真,清淨法的無漏種子是附屬的。成佛之因的無漏種子要不斷熏習,逐步修行,才能轉識成智,得到證悟。

如來藏學派的修行觀[編輯]

如來藏學派主張有一靈明常住不空之體,稱為如來藏,是一切眾生本自具有、與佛同等、本自清淨的心性,因此也叫做佛性。修行就是找回這個心性本淨的狀態。

禪宗的早期發展[編輯]

達摩之前的禪法[編輯]

在達摩之前,已有禪法的教授。安士高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等僧人,將禪定修行的佛教經典引入中國。安士高為佛教初傳,東漢時期從安息國前來的僧人,其禪經或禪要之譯籍,有《安般守意經》、大小《十二門經》、《大道地經》等。東晉時,鳩摩羅什關中傳出了《坐禪三昧經》、《禪法要解》,佛陀跋陀羅廬山譯出《修行方便禪經》、《觀佛三昧經》。

在南北朝時代,教授禪法的有不少是來自罽賓的僧人,如曇摩蜜多求那跋摩,漢地的禪師有佛大先禪師的弟子沮渠京聲跋陀禪師弟子僧稠(和達摩、慧可同時代),天台宗慧思(和慧可同時代)、智顗(和僧璨同時代)等等。

菩提達摩與楞伽宗[編輯]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

禪宗早期的先驅者或可稱為楞伽師,在宗義上,他們與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密切的關係,在修持上,他們重視頭陀行禪定。菩提達摩於中國南朝劉宋時,乘商船到達廣州。後以求那跋陀羅所譯四卷《楞伽經》教授弟子,屬當時的楞伽師之一。達摩禪師將楞伽經傳至中國北方,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專重念慧不在話言,形成攝論師外講述楞伽經的另一流。[19]

傳說達摩到廣州時,南海刺史蕭昂,寫了一道奏表,上報梁武帝。達摩亦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當時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皆不遺餘力,因而自認很有功德,不知道離相妙修,以求佛果。達摩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事實上只有福報而已)。因雙方會晤不契,達摩「一葦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傳人。

後傳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

戴進達摩惠能六代像》

早期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20]。其主要精神出於《楞伽經[21]。禪宗所追求的是「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來源請求]的第一義,這種義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相、心緣相、分別相的。語言文字只是作為所顯義理的媒介,真正的義理是不可以語言文字來用表達的[22]。故佛教提倡「依義不依語」,破除對語言文字上的執着[23],所謂「不立文字」即依此理而成[24][25][26]

禪宗另一個源流則是受到三論宗天台宗影響,在中國南方地區所發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領導者為牛頭法融,因此又稱牛頭宗。禪宗四祖道信,結合了楞伽宗的清淨佛性說與牛頭宗中觀看法,遂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禪宗宗派。


禪宗六祖

初祖
二祖
三祖
四祖
五祖
六祖

達摩、慧可相以楞伽密傳法印,故二祖有《楞伽經》四卷,可以傳法印心,而三祖僧璨,則有《信心銘》一卷,四祖以下別開牛頭禪,五祖以下惠能神秀之壁書,尤為開中國千載以來未有之宗風,此為中國禪宗大轉變。從斯南頓北漸分河飲水,後北漸傳於日本,其旨趣為南禪相悖,一花五葉遍傳[27]

求那跋陀羅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楞伽》傳授門徒,為禪宗的開端。之後菩提達摩進入中原後,傳法至四祖道信,於黃梅雙峰山傳授禪法,道信法師受三論宗天台宗的影響,一改以楞伽印心的傳統,開始以《文殊說般若經》傳授門徒。門下五祖弘忍,住憑墓山傳法,因憑墓山在雙峰山之東,故號稱東山法門。弘忍大師開始以《金剛經》及《大乘起信論》傳授門徒。後由惠能大師承繼法印衣缽,為六祖,又稱南宗曹溪宗曹溪禪。與此同時弘忍大師的門下上座神秀大師推廣漸悟禪法,稱北宗惠能神秀兩派皆有門徒,時稱南能北秀;後曹溪門人神會大師將南宗傳至洛陽,獲得公家的認証,北宗遂衰。

僧璨與《法華經》[編輯]

道信的黃梅禪[編輯]

在道信之前,禪宗祖師多是苦行僧,精進梵行,修頭陀苦行,門徒不多,但是道信改變了這個作風,開始以佛寺為中心來向檀越大眾廣泛傳授禪法,禪宗大振。

道信受到天台宗三論宗的影響,將般若中觀學與念佛法門融入楞伽經的傳統中,開始以《文殊說般若經》結合《楞伽經》教授門徒。

開始將授菩薩戒加入禪宗,形成戒禪合一的新宗風[28]

牛頭禪[編輯]

牛頭宗三論宗的旁支,始於法融大師,為牛頭初祖。傳統上認為法融大師為禪宗四祖道信之徒,但是經後世考證,兩人的年代不相當,應是誤傳。因此牛頭宗是由三論宗旁出,在江南獨立發展的地區性獨立教派。但是因為與禪宗理念相近,所以逐漸融合在一起。

牛頭宗重視中觀之學,與傳統禪宗重視《楞伽經》不同。

弘忍的東山法門[編輯]

弘忍大師以《金剛經》取代《楞伽經》與《文殊說般若經》,作為傳法的核心。

南頓北漸[編輯]

五祖寺中曾經發生過著名的禪宗作偈之事。因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禪修水平。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29]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30][31][32][33][34]

此後,弘忍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並傳衣缽,定為六祖,受命南歸[35]。此後禪宗分為南頓北漸。

北宗禪[編輯]

弘忍坐化後,神秀到北方傳教,教義傳遍西京長安、東京洛邑,並曾獲得武后中宗睿宗三帝之皈依,有「兩京法主、三帝門師[36]之尊號,諡大通禪師,當時與其同修惠能分庭抗禮,有南能北秀之稱[37],是為北宗禪。

禪宗的成熟期[編輯]

六祖惠能的曹溪禪[編輯]

韶關南華寺鐘樓
六祖砍竹圖

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槃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並為之剃度。[38]

次年,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並命改稱寶林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39] 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因此,他並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就是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中,也可體會禪的境界。[40] 惠能又曰「先立無念為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41] 所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41]

禪宗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宗。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經》等經為典據,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42]

惠能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達於極盛。禪宗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近代學者胡適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印度禪的這二十八祖的法脈是後人杜撰的。敦煌本《壇經》宣稱從原始七佛到惠能共四十世。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六祖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時其中可能也有後人增益的成分。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洛陽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惠能弟子神會辯倒北宗,使得曹溪禪宗樹立了全國性的影響[43][44][45]

中期禪宗[編輯]

六祖惠能的禪法,人稱曹溪禪,門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曹溪禪後分為曹溪北宗、曹溪南宗。曹溪北宗即為荷澤宗,曹溪南宗分化出石頭宗、洪州宗兩支,被認為是禪門正宗。

晚唐北宋初期,共分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溈仰宗五宗,再加上臨濟門下分出的黃龍、楊歧兩派,合稱五宗七派(或稱五家七派),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僅存臨濟曹洞二宗。

宋寧宗時,依衛王史彌遠之奏請,始定下江南禪寺等級,設禪院五山十剎,以五山位在所有禪院之上,十剎之寺格次於五山。五山為:徑山寺靈隱寺淨慈寺天童寺阿育王寺

南禪家風[編輯]

禪淨之爭[編輯]

五代宋初法眼宗禪師永明延壽有《萬善同歸集》三卷傳世,認為修行得道,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覺悟[46],因此不能執著某一法門,而否定排斥其他法門。他的說法被後世引申,認為禪門淨宗,二者有互相扶助的關係,自力結合他力相結合,即禪定結合念佛方為最好最圓滿的修行方法,即「禪淨一致」[47]。相傳為永明延壽大師所作的《念佛四料簡偈》更明確地表達了這一理念[48]。但這份文獻在歷史上首次出現於元朝天如惟則撰寫的《淨土或問》,因此其真實性是有疑問的,並且它已經開始轉向以淨土為主軸的修行方式,與禪淨雙修的模式有所偏離。

南宋之後,禪淨結合已成為禪宗內部的大趨勢:曹洞宗長蘆清了有《往生集》傳世;雲門宗契嵩「夜分誦觀音名號,滿十萬聲則就寢」[49]雲門文偃的四世法孫儀懷作《勸修淨土說》,其中更主張「淨土兼修不礙禪」[50]

明清禪宗[編輯]

南宋之後,禪宗衰微,明末憨山德清大師已有禪宗五家不振之嘆,稱臨濟宗風,獨有紫柏真可大師可承續,然後繼無人[51]

至於民間,則以因蓮池祩宏蕅益智旭大師的倡導,以三教合一、禪淨雙修為主流。雖然說禪淨雙修,但實是以淨土宗稱名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淨土為主,已經不是原有禪宗宗風了。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三教合一,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

明末臨濟宗密雲圓悟禪師,在浙江天童寺傳授臨濟禪法。其弟子漢月法藏,作《五宗原》介紹禪宗五家,以圓相為萬佛之祖,臨濟為正宗,但受到圓悟法師反對,作《辟妄七書》、《辟妄三錄》以反駁。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為法藏申辨,並認為《辟妄》諸書為偽書,加以批判。

清初,漢月法藏一派在南方得到一些人的支持。順治帝愛好參禪,曾召海會寺憨璞性聰浙江玉林通琇木陳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曉本晰等入宮禁說法。

雍正朝,清世宗苦讀《金剛經》多年,雅愛禪法,跟隨曾將《藏文大藏經》譯成滿文章嘉國師習禪,向滿族貴冑推行佛法,甚至傳授其四子弘曆(乾隆帝)。世宗本人對禪學頗有研究,自詡為禪宗血脈,法號「圓明居士」,把古德參禪語要編輯成《雍正御選語錄》共十九卷。對取締異端方面,世宗編寫了《揀魔辨異錄》,以上諭,要求各行省郡縣官吏對漢月法藏、潭吉弘忍一系的僧人強迫改宗。

清代,寧波天童寺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揚州高旻寺並為禪宗四大叢林。

近代臨濟宗祖師,皆上溯至明朝龍池幻有,曹洞宗的法脈傳承,多是無明慧經的壽昌法系。德清虛雲禪師為中國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溈仰第八代。以一身而兼禪宗五宗法脈,其禪功和苦行倍受稱贊。

漢字文化圈各地[編輯]

台灣禪宗[編輯]

禪宗在明朝末年,隨著閩南移民進入台灣,當時的禪師不拘於伽藍,也常常駐於天后宮城隍廟等為住持,展現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包容性,如關渡宮松山慈祐宮北港朝天宮等名廟均是禪宗僧人所建。台灣日治時期日本佛教的禪宗由日本傳入。在戰後,隨著國民政府到達台灣的外省移民,再度將中國系統的禪宗帶入台灣,如百丈山力行禪寺十方禪林法鼓山佛光山中台禪寺等。今人法鼓山聖嚴法師,即同承曹洞宗與臨濟宗法脈傳承。

日本禪宗[編輯]

一位日本京都嵐山曹洞宗僧侶

日本禪宗,於鎌倉時代自中國傳入,由於獲得鎌倉幕府支持,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禪宗系統。以武士身分取代平安時代的貴族執政,幕府將軍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形成日本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武士道」。日本的茶道花道武道、傳統文學等,皆受到日本禪宗很大的影響。

1187年,日僧明庵榮西中國天童寺虛庵懷敞禪師受傳臨濟宗黃龍派心印,歸國後大興臨濟宗禪法,1202年創建京都建仁寺。1246年,南宋禪師蘭溪道隆至日本,傳入臨濟宗楊岐派禪法,並於1253年創建鎌倉建長寺。1223年日本道元禪師入宋,從學於天童寺曹洞宗如淨禪師門下,傳回日本,1246年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為日本曹洞宗的開始。日本禪宗現主要有曹洞宗臨濟宗黃檗宗(1654年福建臨濟宗黃檗山萬福寺隠元隆琦應邀赴日所傳)。

朝鮮禪宗[編輯]

韓國首爾曹溪寺沙彌

9世紀初,中國禪宗開始傳入朝鮮:

  • 最早是新羅僧人信行從道信門下的法朗禪師,以及北宗大照普寂的門人志空禪師受法。
  • 新羅宣德王五年(784年)時,道義(儀大師)入唐從虔州西堂智藏禪師(馬祖道一門下弟子)參學心法,受其法脈。822年回國後傳達摩禪,始傳南宗禪,不很興盛,但它成為後來的禪門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
  • 興德王三年(828年),洪陟(洪直禪師)入唐從西堂智藏受法,回國後在實相寺宣揚禪法,開禪門九山的另一派——實相山派,禪宗始興。

朝鮮現存最早的禪宗史書《祖堂集》二十卷,記述自迦葉以至唐末、五代共256位禪宗祖師的主要事跡及問答語句,而以南宗禪雪峰義存係為基本線索。

朝鮮世祖大王時期,重新修整佛教宗派,將曹溪宗、天台宗、總南宗(總持宗南山宗)統稱為禪宗,將華嚴宗慈恩宗、中神宗(中道宗神印宗)、始興宗統稱為教宗,從而確立了禪、教兩宗的體系。

韓國曹溪宗起源於新羅末期創建的迦智山派等九山禪門,始祖為普照知訥,於松廣寺開創曹溪山修禪社,倡導華嚴教觀,著有《真心直說》,曹溪宗為韓國今日最大的佛教宗派。

越南禪宗[編輯]

越南禪宗最早為滅喜禪派,為從三祖僧璨受禪法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又譯「滅喜」)所創。後又有中國無言通禪派(觀壁派)、雲門宗、曹洞宗禪派等傳至越南。

琉球禪宗[編輯]

藏傳佛教[編輯]

北宗神秀門下普寂傳人唐朝大乘禪師(又稱摩訶衍,Mahayana),藏文稱其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在8世紀後期來到西藏傳揚禪宗。初期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遭到在西藏傳法的印度僧人的質疑,後與蓮花戒辯論,史稱「頓漸之爭」。「大乘和尚」所倡論點是,成佛之道應通過個人突發的頓悟,此頓悟來源於摒除包括善惡在內的一切思考。蓮花戒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種思考;他堅持只有經過逐漸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評頓悟派不別善惡,不積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實為束手待斃。雙方反覆爭辯,甚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風,但最後被判定敗北,被驅逐出藏,回到沙州(今甘肅敦煌[52][53]赤松德贊下令不得再修頓門法[54]。因為西藏君王刻意壓抑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使得漢傳佛教無法進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圓滿大手印傳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漢傳佛教影響的痕跡[55]

現代禪宗[編輯]

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極力復興佛教,力主禪宗源流。虛雲老和尚在修習臨濟,兼弘曹洞,又遙承了早已斷流的法眼、溈仰、雲門三宗,以一身修習禪宗五大支派,承前啟後,融會了五宗禪修法門,為近代禪宗偉大宗師之一。溈仰宗第九代祖師,宣化上人於1962年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弘法,把大乘佛法和漢傳佛教帶到了北美,並做了卓越的翻譯佛經的工作。

世界禪與鈴木大拙[編輯]

20世紀初,鈴木大拙向西方傳播禪宗思想。鈴木大拙所傳播的禪宗思想更多是一種生活哲學,而非世界觀哲學,更適合大眾口味。

北美禪宗[編輯]

日本曹洞宗致力在美國弘揚其「只管打坐」的默照禪法,得法洋人弟子無數。1957年8月在墨西哥庫埃納瓦卡,由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心理分析學系贊助,召開為期一周的「禪與心理分析」座談會。參加這個座談會的有鈴木大拙和來自墨西哥、美國50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大部分是心理分析學家)。來自韓國的曹溪宗78代傳燈崇山行願禪師,也在20世紀70年代弘揚曹溪禪(조계선),並在美國普羅維登斯首建禪中心並於1983年創立國際觀音禪院,據稱為西方最大禪門宗派,近百所禪中心遍布美洲、歐洲和亞洲。台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也將漢傳中華禪法傳到西方,1979年在紐約創立「禪中心」,亦即後來的「東初禪寺」。溈仰宗第九代祖師,宣化上人於1962年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弘法,把大乘佛法和漢傳佛教帶到了北美,並做了卓越的翻譯佛經的工作。

歐洲禪宗[編輯]

禪宗思想與修行[編輯]

菩提達摩(月岡芳年 1887年)

禪宗創始於南北朝來中國的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他以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亦主張道在生活中,故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認為,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衝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56]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雲遊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頓見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57]

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而更是要「從聖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禪宗經典[編輯]

禪宗原則上不立文字,並不注重經典權威,但仍依經中背後所含之真理修行,後期佛教徒講究文字依據,故多觀典籍,目前禪宗門徒最主要研讀《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等。還有《達摩四論》等論典,亦受人崇。

早年禪宗曾以《楞伽經》印心,後來又以《金剛經》印心,《金剛經》遂成為禪宗寶典。《六祖壇經》反映出惠能思想及早期禪宗面貌,故為禪宗所推崇,《維摩經》亦為不少禪師所力薦。至於現代,《楞伽經》、《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維摩經》、《圓覺經》、《涅槃經》等亦為禪門推崇學習。

禪門三關[編輯]

  • 初關
  • 重關
  • 牢關

修行方法[編輯]

作為漢傳佛教中的重要宗派,禪宗僧侶除了必須遵守通行的持戒清規夏居等規定外,還有一套獨特的修行方式。

坐禪[編輯]

圓相,禪宗重要的象徵及符號,由日本書法家柴田勘十郎畫

禪宗注重實修與實證,其中坐禪為禪宗主要實踐方式。坐禪時,必須調節飲食、睡眠、身、息、心(調五事[58],並戒定慧三無漏學中實以定為中心。禪宗認為,佛典浩如湮海,其中境界為超越世出世間法。非言語可及、推理可得,只有通過禪定才可證知[59][60][61][62]。不過仍然有高僧反對坐禪,唐朝荷澤神會大師即極力反對坐禪。他認為坐禪沉空滯寂,不見自性

圭峰宗密將禪定分類為下列五種: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如來清淨禪)。

而主要的修行法門為數息法門觀心法門圓覺法門

  1. 數息法門即默數自己的呼吸。呼吸方法不須採用丹田,自然呼吸即可,只求細長鬆靜,也不須刻意調控。數呼吸時,單數呼氣或者吸氣之一。只從一數至十,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專心數息,排除雜念,記數分明,心依於息,息依於心,別無他想。即「制心一處,無事不辦」[63]。倘若剎那念起,進入於六塵境界,即當將心攝來,回到數息中。
  2. 觀心法門,則是先休心息處,讓所有的心緒煩惱一概放下,所過的善事惡事都不思量,過去未來一概不想。內心直觀當下念頭,往來起滅。勿隨順,亦不斷除。只靜靜看著。妄念起時,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後起,仍是看著,妄念復滅,念若不起時仍如是看著。久久純熟,自然不會有念頭生由,即與般若相應。即使看著自己的妄心妄念,也能做到「知而勿隨」[64]
  3. 圓覺法門則是強調「凡所有相皆為虛妄」[65],身心、事、物與及諸佛世界,有若夢幻空花,亂起亂滅,如是知幻即離,心無所取,亦無住著,猶如虛空,妄念無從而生[66]。此時,心境湛寂,分明清晰,便是本來面目[67][68]

以上三種法門,大小乘禪乃最上乘禪皆備。法無優劣之分,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即為良法[69]。亦不須拘泥,可同時修二法或三法。

禪坐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觀)的境界[70],而且必須常修定慧,與佛法相應,方才為真正坐禪。而坐禪攝心至澄明境界時,即應忘卻坐禪,切不可自行得意或有分別心[71]

公案[編輯]

公案為禪宗獨特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廣義上的公案為古代考試題目,後特指為佛教高僧考驗僧眾的題目。由於公案的故事情節多彩,且其含義深參,因此禪師喜歡講述公案情節,以考聽者的佛教修行水平。從而對聞者的思維進行引導和分析,並給學生有個參悟機會。通常情況為禪師用極混擾人的話引人說話,普通僧眾若心隨話轉,落到能所對立,或名相,或常斷見上去了,即露馬腳,或被高僧揪住,甚至繼續逼迫,使錯誤昭顯,從而使人知錯而改。著名的禪宗公案典籍為《碧岩錄》、《五燈會元》等。

參公案的風氣一直遠遠流傳,乃至當代,嵩山少林寺每年都舉行禪宗公案,引眾多僧侶及佛學愛好者討論學習[73]。比如2009年辨禪比賽的決賽題目即為「達摩面壁,背向何處?」[74]

默照禪與話頭禪[編輯]

「無」,意喻趙州禪師的無字話頭

至南北宋之際,曹洞宗門下宏智正覺禪師,鑑於臨濟宗叫人看話頭、看公案,流於空疏,故起而倡以靜坐為主的默照禪,但大慧宗杲認為曹洞宗只教人靜坐,不求妙悟,是「默照邪禪」,對此宗大加批評。宏智正覺門下也後繼無人,在南宋後,影響力就變得非常的小。

臨濟宗楊歧派門下的大慧宗杲對當時的禪宗,提出兩大弊病:一種是好打高空,在公案及言語機鋒上逞能,另一則是只知靜坐觀心的「默照邪禪」[75]。他進而提倡所謂的話頭禪〈又稱看話禪〉,要人以參趙州禪師的無字話頭。「只這一(無)字,便是斷生死路頭底刀子也。妄念起時,但舉個無字,舉來舉去,驀地絕消息,便是歸家穩坐處也。」「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之廝崖。若棄了話頭,卻去別文字上起疑、經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

大慧宗杲的話頭禪後成禪宗主流,但是到了明清之後,淨土宗興起,禪宗逐漸與淨土宗合流,形成一股新的趨勢。 [來源請求]

禪宗文化[編輯]

民間禪宗信仰[編輯]

中國佛教發展到明代,社會則出現了大量的民間信仰教門。在此之前,民間教派中的彌勒教摩尼教白蓮教占主要地位;但自明代中葉至民末則出現了許多教派。他們在教義、組織、儀式等方面已經區別於原來的民間教派。其中規模最大的、與禪宗最為密切的民間教派為明朝北直隸軍人羅清所創的羅教,也被稱為無為教和羅祖教。

羅教結合了佛教禪宗和道教中的許多教義和傳統[76]。從禪宗中,羅教吸收了「心造一切」的概念,認為人的苦難是由於心欲造成,因此羅教追求無為、棄欲,以達到最高的內心狀態。羅教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自稱為禪宗的一支。同時他還從道教吸收了道玄來解釋世界的形成。其認為世界是從真空家鄉中形成的,並演化為世界萬物。由此外部世界不是禪宗的教義中那樣從內心產生的,而是外部事實的。

佛教並未有審判人的權力,一切依照因果業報施行。羅教製造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偶像崇拜無生父母,其神是所有生物的主宰,尤其在人死後有判決人的輪迴超度或入地獄的權力。之後被公家定為邪教,並遭明令禁止[77]

禪宗與文學[編輯]

抖擻辭貧里,歸依宿化城。
繞籬生野蕨,空館發山櫻。
香飯青菰米,佳蔬綠芋羹。
誓陪清梵末,端坐學無生。
王維《游感化寺》

隨着禪宗的弘揚,除眾多佛僧外,大量的文學家都有上佳的禪詩禪作,其中包括唐朝的王維孟浩然,宋朝的蘇東坡[78]

禪宗與繪畫[編輯]

禪宗中的經典繪畫汗牛充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宋朝的廓庵師遠十牛圖。其為中國佛教禪宗修行的圖示,並有許多版本。牧牛圖頌通常由頌與圖組成,頌自身有時又包括一短序。自宋代以來,這類作品很多,其中有三種很為時人留意。其作者分別為清居、廓庵、自得。清居的是五圖,廓庵的是十圖,自得的則是六圖。在這幾種作品中,廓庵的顯然最為完備,它包括圖、頌與序三部[79]。亦有認為十牛圖為宋代廓庵師遠改作清居禪師八牛圖而成。現在流傳較廣的有宋朝廓庵師遠與普明禪師的版本各有十幅。其主要表達了禪宗的摒棄我執、心性妙圓的理念。

禪宗與飲食[編輯]

日本京都禪宗龍安寺的精進料理

受禪宗影響,亞洲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地方都有素食齋房,並形成獨特的菜系風格[80]。比如在日本的許多廟裡如南禪寺大德寺天龍寺等都有提供[81]

相關條目[編輯]

註釋[編輯]

  1. ^ 佛光大辭典 - 禪宗. [202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中國自古以專意坐禪者之系統為禪宗,兼含天台、三論二系,而不限於達磨宗;唐中葉以降,達磨宗興盛,禪宗遂專指達磨宗而言 
  2. ^ 藍日昌. 隋唐至兩宋佛教宗派觀念發展之研究 (PDF).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7. 在《續高僧傳》卷11〈保恭傳〉云:『陳至德初,攝山慧布,北鄴初還,欲開禪府,苦相邀請,建立清徒,恭揖布慧聲,便之此任,樹立綱位,引接禪宗,故得棲霞一寺,道風不墜,至今稱之,詠歌不絕』。攝山慧布(518~587)法師為攝山僧詮弟子,在當時有極高的聲望,而且是以三論學著名,但看開他開禪府,保恭協助慧布而接引禪宗,禪宗一詞的用法顯然是指習禪者而言。……同書卷20〈法顯傳〉傳云:『有顗禪師者,荊楚禪宗,可往師學』。這是指智顗成為荊州一地習禪者的領導者。……這些用法都在表明在道宣之時已習慣用「禪宗」一詞來指稱這些禪修的僧團。……隋唐時期的各種「宗」的用法到了宋代明確轉為宗派之意,如「禪宗」就專指達摩一系的宗派了。 
  3. ^ 佛光大辭典 - 宗門. [202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4. ^ 太虛《菩提道次第廣論序》:「中國至清季除參話頭念彌陀外,時一講習者,亦禪之楞嚴淨之彌陀疏鈔,及天台法華與四教儀,或賢首五教儀附相宗八要而已。經律論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之供養,或翻閱以種善根耳。空疏媕陋之既極,唯仗沿習風俗以支持。學校興而一呼迷信,幾潰頹無以復存。」
    黃宗羲《明儒學案》:「文肅趙大洲先生……朱子云:「佛學至禪學大壞」。蓋至於今,禪學至棒喝而又大壞。棒喝因付囑源流,而又大壞。就禪教中分之為兩:曰如來禪,曰祖師禪⋯⋯祖師禪者,縱橫捭闔,純以機法小慧牢籠出沒其間,不啻遠理而失真矣。今之為釋者,中分天下之人,非祖師禪勿貴,遞相囑付,聚群不逞之徒,教之以機械變詐,皇皇求利,其害止於洪水猛獸哉?故吾見今學禪而有得者,求一樸實自好之士而無有。假使達摩復來,必當折棒噤口,塗抹源流,而後佛道可興」
    蕅益智旭《靈峰宗論》:「末世禪和,不為生死大事,裝模作樣,詐現威儀,不真實學禪、教、律,徒記兩則公案,辨幾句明相,受三衣衣缽,以為佛法盡此矣」
    《慨古錄》:「古之為宗師者,高提祖印,活弄懸拈,用佛祖向上機關,作眾生最後開示。學者參叩不及處,勸其日夜提持,不記年月,然後悟入。今之宗師依本談禪,惟講評唱,大似戲場優人,雖本欲加半字不得。學者不審皂白,聽了一遍,己謂通宗。宗果如是易者,古人三二十年參學,竟為何事?豈今人之根,利於古人耶?由是而推,今之談宗者,寔魔所持耳。」
  5. ^ 杜朏《傳法寶紀》(約713年):「東魏嵩山少林寺釋菩提達摩。」
    裴漼〈少林寺碑〉(728年):「復有達摩禪師,深入惠門,津梁是寄。弟子惠可禪師等,玄悟法寶,嘗託茲山。」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745年):「達摩行至魏朝,便遇惠可,時卅,俗姓姬,武牢人也。遂與菩提達摩相隨至嵩山少林。」
    舊唐書》:「達摩賚衣鉢航海而來,至梁,詣武帝,帝問以有為之事,達摩不悅。乃之魏,隱於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
    景德傳燈錄》:「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6. ^ 杜朏《傳法寶紀》(約713年):「唐雙峯山東山寺釋道信。唐雙峯山東山寺釋弘忍。」
    舊唐書》:「弘忍與道信並住東山寺,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7. ^ 鑒真〈唐大和上東征傳〉:「韶州官人又迎引入法泉寺(今南華寺),乃是則天為慧能禪師造寺也,禪師影像今見在。」
    祖堂集》:「至明年二月三日便辭,去曹溪寶林寺(今南華寺)說法化道,度無量眾。師以一味法雨普潤學徒,信衣不傳,心珠洞付。得道之者若恆河沙,遍滿諸方,落落星布。」
    釋氏通鑑》:「六祖。徙居韶州雙峯曹溪寶林寺。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說法。座下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刺史官寮等。三十餘人。是日廣說頓教。門人法海抄錄流行。今壇經是也。」
  8. ^ 法如(fǎ rú). [202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9. ^ 弘正(hóng zhèng). [202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10. ^ 融(róng). [202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11. ^ 程羽黑. 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所记禅宗法统释证. 社會科學. 2009 [202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12. ^ 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碑. [202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13. ^ 《俱舍論頌疏》卷28:「問:何等名為靜慮?答:由定寂靜,慧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用及生慧慮,故名靜慮。」
  14. ^ 慈濟瓦法師. 近行定與安止定. [2022-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禪那的意思是,以固定的注意力密切觀 察一個目標。集中的專注於一個選定的禪修目標如呼吸以培養寂止禪,會生起奢摩他禪那﹔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徵,觀照他們的無常、苦和無實質性,則生起內觀禪那。有兩種禪:奢摩他禪那與內觀禪那。固定的專注,發展趣入寂止者,稱為奢摩他禪那。觀照三相則成為內觀禪那。 
  15. ^ 禪源諸詮集都序:「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16. ^ 六祖壇經》:「內見自性不動,即於第一義而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17. ^ 清涼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今欲頓詮『言絕』之理,別為一類之機,不有此門,逗機不足。即順禪宗者,達磨以心傳心,正是斯教。若不指一言以直說,即心是佛,何由可傳?故寄無言以言,直詮絕言之理,教亦明矣。故南北宗禪,不出頓教也。」
    圭峰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今初以心傳心者,是達磨大師之言也。因可和尚諮問:『此法有何教典?』大師答云:『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謂雖因師說,而不以文句為道,須忘詮得意,得意即是傳心。」
    圭峰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達摩受法天竺,躬至中華,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為解,事相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顯宗破執故有斯言,非離文字說解脫也。故教授得意之者,即頻讚金剛、楞伽,云此二經是我心要。今時弟子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經論為別宗,講說者以禪門為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論之本意。」
    《續高僧傳》:「(楞伽經)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專唯念惠,不在話言。於後達磨禪師傳之南北,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六祖壇經·般若品》:「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故。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悕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大慧!於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訶薩依於義,不依文字。」
  18. ^ 冉雲華. 禪宗「見性」思想的發展與定型. 中華佛學學報. 1995 [202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19. ^ 《續高僧傳》:「(楞伽經)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專唯念惠,不在話言。於後達磨禪師傳之南北,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後行中原。惠可禪師創得綱紐。魏境文學多不齒之。……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
  20. ^ 《楞伽經》:「菩薩摩訶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舍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相不生,是名如如。」
  21. ^ 《楞伽經》:「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複次,大慧,知名相不生,皆名如如」。
  22. ^ 《楞伽經》:「凡語樂妄想,不聞真實慧,語言三苦本,真實滅苦因。」
  23. ^ 《楞伽經》云:「如虛空兔角,及石女之子,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是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實知,輪迴三有宅。」
  24. ^ 《興禪護國論》卷中云︰「所謂佛法者,無法可說,是名佛法。今謂禪者,即其相也。……若人言佛、禪有文字言語者,實是謗佛謗法謗僧,是故祖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禪門也。」
  25. ^ 《楞伽經》:「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26.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七:「師問:『祇如古德,豈不是以心傳心?』峰曰:『兼不立文字語句』。」
  27. ^ 中國禪宗歷史之演變(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禪宗歷史之演變),《海潮音》,第17卷第10號,1936年,頁51-57
  28. ^ 《楞伽師資記》:「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門,為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29. ^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傳法正宗記》
  30. ^ 壇經·行由品》
  31. ^ 五祖弘忍大師《釋氏稽古略》
  32. ^ 三十二祖弘忍大滿禪師《八十八祖道影傳贊》
  33. ^ 五祖弘忍大師《聯燈會要》
  34. ^ 曹溪六祖大鑒禪師《五家正宗贊》
  35. ^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一).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0). 
  36. ^ 曾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神秀禅师.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4). 
  37. ^ 宋《高僧傳》(卷八)
  38. ^ 《瘞發塔記》
  39. ^ 《佛教人物傳》,中華佛典寶庫編,「定是慧體,慧是定用,猶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燈是光之體,這是所謂定慧一體觀」
  40. ^ 法海集記《法寶壇經
  41. ^ 41.0 41.1 壇經·智論》
  42. ^ 《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 編 林子青
  43. ^ 李邕的《大照(普寂)禪師碑》
  44. ^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45. ^ 神會語錄》卷三
  46. ^ 永明延壽《萬善同歸集》:「眾生種種因緣,得度不同,有禪定而得度者,有持戒說法得度者,有光明觸身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門,入處各別,至處不異」
  47. ^ 蔡日新. 禪悦人生. 知書房出版集團. 2001: 62. ISBN 9789579663830 (中文(繁體)). 
  48. ^ 永明延壽《念佛四料簡偈》:「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為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49. ^ 《林間錄》卷上:「夜分誦觀音名號,滿十萬聲則就寢。其苦硬清約之風足以追配鐘山僧遠。」
  50. ^ 《佛祖統紀》卷二十七,《勸修淨土說》:「蓮池勝友待多時,收拾身心好歸去。目想心存望聖儀,直須念念勿生疑。它年淨土花開處,記取娑婆念佛時。」
  51. ^ 憨山德清〈徑山達觀可禪師塔銘〉:「師每慨五家綱宗不振,常提此示人。予嘗嘆曰:綱宗之不振,其如慧命何!原其曹洞,則專主少林。溈仰,圓相久隱。雲門自韓大伯後,則難見其人。法眼大盛於永明,後則流入高麗。獨臨濟一派,流布寰區。至宋大慧,中興其道。及國初楚石無念諸大老,後傳至弘正末,有濟關主。其門人,為先師雲谷和尚,典則尚存。五十年來,師絃絕響。近則蒲團未穩,正眼未明,遂妄自尊稱,臨濟幾十幾代。於戲!邪魔亂法,可不悲乎!予以師之見地,誠可遠追臨濟,上接大慧。以前無師派,未敢妄推。若據堯舜之道,傳至孔子孟軻。軻死不得其傳,至宋濂雒諸儒,遙續其脈。以此證之,師固不忝為轉輪真子矣。」
  52. ^ 巴·賽囊《巴協》;布頓仁欽珠的《布頓佛教史》以及《賢者喜宴》。吐蕃時期的藏文史料(包括金石銘文)幾乎不見這次印漢僧諍事件,上述的藏文佛教史料都寫於後弘期以後,關於赤松德贊時期印漢僧諍事件,他們主要依據吐蕃時期在衛藏傳教的蓮花戒所著《修習次第》中的記述。蓮花戒是與漢僧大乘和尚辯論的印度中觀派僧人,在《修習次第》記述了這次僧諍事件及印度佛教的勝利。參照(法)戴密微著《吐蕃僧諍記》,耿升譯,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5-21頁。
  53. ^ (法)今枝由郎《有關吐蕃僧諍會的藏文文書》,一民譯,載《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二輯,第82頁
  54. ^ 《布頓佛教史》:「其後蓮花戒法師到來。國王坐在中間,大乘和尚在其右,而蓮花戒在其左邊。漸派的徒眾環列,藉以形成蓮花戒的侍從。國王將花環給與兩位大師後,說道:『你們兩位開始辯經論議,失敗者一定要向勝利者獻花環,且不許居留此地!』」後大乘和尚被判定失敗,他的一群弟子包括柯麻麻Co-ma-ma覺得深受羞辱,「據傳說他們以巨石撞擊其身,遂死」。參見巴宙《大乘二十二問之研究》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02/chbj0202.htm#nt123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10-15.
  55. ^ 藏族禪師用藏文直接撰寫的禪宗寫卷,明確反映出吐蕃特有的禪宗法脈,如《大乘無分別修習義》、《大瑜伽修習義》、《唯一無想義》等等。參照(日)沖木克己《敦煌出土的藏文禪宗文獻的內容》,李德龍譯《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8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9頁。
  56. ^ 六祖壇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57. ^ 六祖壇經》:「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58. ^ 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修禪好比「世間陶師,欲造眾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懦,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防難,善根難發。」
  59. ^ 圓覺經》:「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60. ^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上:「即證因修禪定。滿足四願。問曰。菩薩若欲滿足四弘誓願。應當遍行十波羅蜜。何得獨贊禪定。答曰。前四義劣。後五因禪。今則處中而說。所以者何。菩薩修禪。即能具足增上四度。下五亦然。如菩薩發心為修禪故。一切家業。內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閒居。無所慳吝。是名大舍。複次菩薩。為修禪故。身心不動。關閉六情。惡無從入。名大持戒。複次菩薩。為修禪故。能忍難忍。謂一切榮辱皆能安忍。設為眾惡來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惱。名為忍辱。複次菩薩。為修禪故。一心專精進。設身疲苦。終不退息。如鑽火之喻。常坐不臥。攝諸亂意。未嘗放逸。設復經年無證。亦不退沒。是為難行之事。即是大精進也。故知修禪因緣。雖不作意別行四度。四度自成。複次菩薩。因修禪定。具足般若波羅蜜者。菩薩修禪。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智慧勇發。如石中泉。」
  61. ^ 《禪門經》:求佛聖智,要即禪定。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
  62. ^ 《小止觀》:「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
  63. ^ 南懷瑾. 定慧初修.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9年: 83. ISBN 9787507817010 (中文(中國大陸)). 
  64. ^ 發菩提心論》:「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
  65.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66.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67. ^ 《澄觀國師心要法門》:「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68. ^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式,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久習淳熟,其心得住,此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
  69.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70. ^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八)姚秦鳩摩羅什譯:「複次,四念處中,一念處是內,內法中攝,所謂心;二念處是外,外法中攝,所謂受與法;一念處是內外,內外法中攝,所謂身。何以說四法都是內、都是外、都是內外?何以不但言觀身,而言循身觀?云何觀身而不生身覺?何以言勤精進一心?三十七品皆應言一心,何以但此中言一心?此中若修行四念處時,一切五蓋應除,何以獨言除貪?世間喜亦能妨道,何以但言除憂?觀身法種種門:無常、苦、空、無我等,今何以但言不淨?若但觀不淨,何以復念身四威儀等?此事易知,何足問!答曰:是十二種觀,行者從此得定心。先來三種邪行,若內、若外、若內外;破三種邪行,是故有三種正行。有人著內情多,著外情少,如人為身故,能舍妻子、親屬、寶物;有人著外情多,著內情少,如人貪財喪身,為欲歿命;有人著內外情多,是故說三種正行。」
  71. ^ 《六祖壇經》云:「人性本淨,起心著淨,即生淨妄,妄為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即被淨縛」。
  72. ^ 載《寒山寺志》卷三
  73. ^ 少林機鋒辯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嵩山少林寺,查自2009年11月5日
  74. ^ 2009年少林機鋒辯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佛教在線,查自2009年11月5日
  75.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0:「今時學道人,不問僧俗,皆有二種大病,一種多學言句,於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種不能見月亡指,於言句悟入。而聞說佛法禪道。不在言句上。便盡撥棄。一向閉眉合眼。做死模樣。謂之靜坐觀心默照。更以此邪見。誘引無識庸流曰。靜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苦哉。殊不知。盡是鬼家活計。去得此二種大病。始有參學分。」
  76. ^ 李向平. 信仰、革命与权力研究: 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79. ISBN 9787208064201 (中文(中國大陸)). 
  77. ^ 李向平. 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 佛緣文化傳播中心. 2009-09-24 [2009-11-05] (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78. ^ 張景崗. 禅悦的诗人王维.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7) (中文(中國大陸)). 
  79. ^ 十牛圖頌所展示的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 吳汝鈞 香港浸會學院副教授 作;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313~339頁.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Digital Library & Museum of Buddhist Studies)」網站. [2008年6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11日). 
  80. ^ Yoko I. Takahashi; Bruce Cassiday. The Tokyo diet. Morrow. 1985: 31. ISBN 9780688028657 (英語). 
  81. ^ 十大饮食之都 素食者的天堂. 千龍網. 2009年8月10日 [2009年11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12日) (中文(中國大陸)). 
  • 《禪與心理分析》(日)鈴木大拙,(美)弗洛姆,(美)馬蒂諾 著,孟祥森 譯;海南出版社,2017

參考[編輯]

  • 《禪學思想史》,忽滑谷快天
  • 《鳴沙餘韻》,矢吹慶輝,東京:岩波書店,1933
  • 《神會和尚遺集》,胡適,台北:胡適紀念館,1970
  • 《中國禪宗史》,印順
  • 〈神會與壇經〉,《六祖壇經研究論集》,印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之一,1976)
  • 〈從胡適博士到印順導師──關於中國唐代禪宗史研究近七十年來的爭辯與發展〉,江燦騰
  • 禪宗正統》,袁中道
  • 《經典禪詩》,吳言生,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研究書目[編輯]

  • 印順:《中國禪宗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
  • 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 Faure Bernard著,蔣海怒譯:《正統性的意欲:北宗禪之批判系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外部連結[編輯]